2018年1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祖浩教授受邀莅临我校,在办公楼418做题为《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课程与教学》的专题报告,这是学科工作坊系列活动的第七场,也是化学学科工作第一次活动。交大附中化学组全体教师🚆、其他学科部分教师👇🏻、嘉定分校、闵行分校部分化学教师及杜淑贤名师工作室的教师聆听了讲座。交大附中副校长顾岗致欢迎辞并主持了本次活动。
王祖浩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初、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兼任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杂志编委等职🏄🏽🤛。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和参编《化学教学系统论》《化学学习论》《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等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
王教授从当前化学教育改革出发🧑🎓🧒🏿,提出了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价值⚖️,教师与家长的质量观差异,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期待三个问题引人思考🧛🏼。现代教师的价值所在🌖,教师是否可以留点东西与孩子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不得不谈到学生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不管改革如何变,经典的东西不会改变,高考模式的改变,只是我们复习方式会发生改变🏌🏼♀️。王教师帮我们理清了什么是核心素养这一热点问题,核心素养就是关键能力,就是学生应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拼合和关键能力。
王祖浩教授作讲座
与会教师聆听讲座
王祖浩教授接着从学科素养与化学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谈起,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讲解中展开,讲到如何将学科素养作为课程基础,通过实例讲解课堂教学中素养的形成,教师备课中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将化学学科的宏观便是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贯穿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王教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仅谈到国内各省市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还谈论到了当前国外的教育变化,给了教师们以全新的视野体验,开阔了大家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科内涵,使老师们深有体会与感悟🩲。
化学组🚵🏼♀️、教研处供稿
2018.1.18